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糕点有多少种类(中国十大传统糕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7 10:25:15    

在这一片孕育着古老文明的土地,传承着深厚而多彩的传统文化,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丹青之手绘制的丹青水墨、琴声悠扬的旋律,多彩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连小巧精致的糕点,也蕴含着不朽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传统糕点种类繁多,都有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味道,品尝美味时,更像是品尝中国文化。


1. 马蹄糕

美味又可爱的马蹄糕,可是从唐朝就开始霸占吃货们的胃了!

马蹄糕是一种广东省、福建省福州及闽南地区的传统甜点小吃,它是以马蹄粉(即荸荠磨成的粉)为主要原料,加入马蹄粒、蔗糖、猪油和水份制成。

马蹄糕的色泽为茶黄色,呈半透明状,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道极香甜吃起来简直不要太爽!马蹄的清甜和糖的香甜完美融化在口腔中。


2. 桂花糕

江南的桂花糕,那味道吃过以后让人欲罢不能。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历史,用糯米粉、糖和桂花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中国特色传统小吃。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口味香甜可口,具有浓郁的桂花清香。

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桂花香,像是到了江南小镇在漫步。


3. 绿豆糕

绿豆糕可是端午节的固定班底,相传中国古代先民,为寻求平安健康,端午节时会食用粽子、雄黄酒、绿豆糕、咸鸭蛋这些食物。

按口味有南、北之分,北即为京式,制作时不加任何油脂,入口虽松软,但无油润感;南包括苏式和扬式,制作时需添放油脂,口感松软、细腻

不管南北,绿豆的清香瞬间让人清爽起来。

4、桃花酥

桃花酥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福建地区,被视为祭祀花神桃花娘娘的食品,用以祈求农作物丰收和家庭幸福

桃花酥以其花瓣形状的外观而著称,粉色的酥皮模拟了桃花的娇艳,让人食欲大增。美极了!

桃花酥的外皮酥脆,轻轻一碰就会掉渣,内馅细腻软绵,红豆沙内馅细腻清甜,与酥皮的口感交织,层次丰富。


5. 麻团

麻团在全国各地都有,麻团又叫煎堆,北方地区称麻团,福建地区称炸枣,各地叫法不一。

制作并不复杂,以糯米粉团炸起,加上芝麻而制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馅料,有些没有。也是广东及港澳地区常见的贺年食品,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意。

外面酥脆,里面软糯的口感,特别的香甜,简直是绝了!


6. 青团

艾糍又名艾粄、青团,自古是祭祀供品,寓意着团圆,同时也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逐渐演化为一道传统的清明应节美食是传统的小吃。

每到春季,艾草比较鲜嫩,人们会采下鲜嫩的艾叶,回家后和将其和蒸熟后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用花生和芝麻做的麻糖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美食——艾糍。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特色,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

7. 驴打滚

这名字也太有意思了,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粉,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豆馅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黄豆面入嘴后可以不嚼,细细品,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8.茯苓糕

茯苓糕,又名“复明糕”,是闽南汉族民间传统手工食品,其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据传,清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后,对广大人民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压迫。

为了便于大规模开展有组织的反清活动,城内有位姓李的商人,就蒸了一种糕叫“复明糕”,意在恢复明朝,每片糕里藏有一片纸条,上面写着联合行动的时间、地点和讯号。

这样,属于“抗清复明”组织的基本群众买到“复明糕”后,便自觉地参加到搞清行列。因为“复明”与“茯苓”的方言语音相近,所以,代代相传就把“复明糕”叫成“茯苓糕

9.龙须酥

据说龙须酥已在民间流传二千余年,原名银丝糖。正德皇帝游历民间时,发现民间竟有此味,入口即化、香甜绵密,于是下旨带回宫中,取名“龙须糖”,也称“龙须卷”,从此成为宫廷御用点心,而后再度传入民间,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

龙须酥是中国民间特色传统小吃,其外观洁白绵密、细如龙须。由小麦精粉、麦芽糖等原料精制而成,具有色泽乳白、细丝万缕、层次清晰、入口即化、甘甜酥脆等特点。

10京八件

京八件”又叫“大八件”,京即是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式风味糕点,初为明代宫廷御膳房始创,后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用猪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

一般做成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等八种形状,即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花糕、萨其玛等。

这十种糕点可都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