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三伏是什么意思(入伏 有两大特点,还要热多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9 08:54:49    

导语:后天8月14日末伏,老人说:今年末伏不一般,有两大特点,早了解

“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一,就是入末伏的时间,距离今天还有2天的时间。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一段时间,末伏是三伏的最后一伏,出了末伏也就预示着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三伏虽然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但也是我国岁时节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饮食起居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所以人们对三伏的起始时间非常关注。

后天8月14日末伏,老人说:今年末伏不一般,有两大特点,早了解!

什么是三伏天?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这段话出自《史记·秦纪六》,是我国关于三伏的最早记载。那三伏又是什么意思呢?《汉书·郊祀志注》中解释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这段话意思是说,在伏日,阴气即将升起,但受到残余阳气的压制而无法上升。因此阴气隐藏潜伏,所以称之为伏日。

为啥8月14日入末伏

三伏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10天,末伏也是10天,而中伏会比较特殊,它的时长并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则为20天。

那三伏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呢?《月令采奇》中说:“夏至后三庚入伏,四庚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夏至日当天开始算,第三个庚日时就是头伏开始时间,第四个庚日则为中伏开始的时间,而末伏为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因为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有几个庚日每年是不一样的,如果有1个庚日,当年三伏时长就是30天,如果有2个庚日,当年三伏就是40天。今年就是40天的情况。

今年立秋是8月7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庚戌日,在8月14日,所以今年末伏的起始时间就在8月14日这天。

末伏的天气特点: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之一。‌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是因为夏季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强烈,‌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导致温度持续增高。‌同时,‌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虽然末伏是夏季的尾声,‌但气温通常仍然非常高,‌有时甚至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因此,‌在末伏时节,‌人们仍需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及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

三伏作为我国岁时节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而末伏作为三伏天的最后一个阶段,会有哪些习俗呢?

吃鸭子:末伏吃鸭子是一种流传广泛的饮食习俗,而且这时的鸭子一定要“炖着吃”,因为末伏天气还很炎热,但又了秋季的干燥属性,这时吃鸭‌能滋阴养胃、‌健脾开胃。而且末伏和“中元节”比较接近,鸭读音与“压”相同,吃鸭则有压住不好东西的寓意。

吃鸡蛋饼: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末伏常吃烙饼摊鸡蛋,‌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吃绿豆糕:绿豆性寒,‌能清热解毒,‌清心安神,‌适合末伏时食用,‌以补充水分,‌避免干燥‌。而且绿豆糕还有步步高(糕)升的美好寓意。

今年8月14日入伏,老人们就说了,今年的末伏不一般,有两大特点,到底是咋回事,有啥说法呢?建议大家早了解。

今年末伏是“秋包伏”:

俗话说:“秋后一庚入末伏”,立秋时间和末伏的时间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就立秋当天就是庚日,所以立秋交节时间和入末伏时间是同一天,这种情况称为“伏包秋”;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末伏在立秋交节时间之后,这种情况称为“秋包伏”。

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而末伏的时间是在8月14日至8月23日,所以今年末伏的时间是在立秋之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 “秋包伏”。民间老话说:“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到哭”,意思是说如果是伏包秋的情况,那么也就意味着立秋后的十天三伏天就结束了,三伏天走的早,那么秋天就会凉爽一些。如果是秋包伏的情况,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热的时间自然就长,所以秋天热的时间就比较长,这种情况大概率会有“秋老虎”出现。

而今年的末伏,是在立秋后的第7天开始,也就意味着立秋后还有17天属于三伏时段,包的时间相当长,这也预示着今年的秋天会比较热,秋老虎的来势比较凶猛,所以即使到了立秋,大家也是要做好防暑准备。

今年末伏在处暑后: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天气变得干爽。在这个节气里,南方地区往往还会受到“秋老虎”的影响,即短期回热天气,但总体趋势是暑气渐消。

今年的处暑时间是在8月22日,而今年末伏出伏时间是8月23日,也就是处暑的时候,还没出三伏,我国民间就有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如果处暑节气时还未出伏,‌那么当年的秋季将会非常炎热,‌冬季则可能特别寒冷,‌给人的感觉是一年中只有夏冬两季,‌而春秋两季的特征不明显。‌

除此,我国还有“处暑不出伏,必定时灾年”的说法,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即将结束,‌但如果此时仍在伏天之中,‌即“处暑不出伏”,‌则意味着炎热天气还会持续,‌秋季的凉爽会被夏季的炎热所覆盖。‌处暑时节,‌许多农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天气仍然炎热,‌且降雨不足,‌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过快,‌作物缺水干旱,‌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和产量。‌此外,‌高温还可能影响作物的授粉和籽粒饱满度,‌进一步降低产量和品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