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厂地址在哪里(北京琉璃厂的前世今生)
琉璃厂,位于北京的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中外驰名的文化街。
实际上,远在辽代,这个地方还是城郊,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朝廷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于是,就有了琉璃厂这个名字。
明代修建内城时,为建造宫殿,又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嘉靖皇帝修建外城以后,这里就变为了城区。这样一来,琉璃厂就不能城里烧窑了。朝廷工部就把官窑迁到了北京西郊门头沟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这个名字,却保留并流传下来。
琉璃厂后来成为文化街,起源于清代。
清初的顺治皇帝登基以后,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就在外城的西部,当时多数汉族官员的宅子都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到这里逛书市,后来,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也都逐渐迁移到琉璃厂。
另外,各地的书商也纷纷慕名在这里设摊、建店、出售各种版本的藏书。这里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同时,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形成了这条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
到了清末,朝廷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还修建了海王村公园,作为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1927年,民国政府开辟了和平门,修建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又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琉璃厂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比如荣宝斋的一些传统工艺更是大放异彩。荣宝斋的复制印刷品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酷似原作”的地步。荣宝斋复制的名作如《文苑图》、《清明上河图》等著名国画珍品,曾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引起无数名家惊叹,享有极高的声誉。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世时,几乎辨认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复制品。
改革开放以来,琉璃厂经历多次翻建和修缮,使这条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焕发出新的青春。
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游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