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唐肃宗简介(被嫌弃的唐肃宗的一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10:24:26    

大唐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禁卫森严的长安皇城长生殿内,大唐帝国的皇帝陛下——唐肃宗李亨已经到了气若游丝的临终时刻。

弥留之际的李亨并不知道的是,他的枕边人张皇后为了控制朝政,已经秘密召集越王李系入宫,准备取太子李豫而代之。

而张皇后也不知道的是,她的小动作已经被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李辅国和程元振完全洞悉。

张皇后是宦官集团和太子李豫的共同敌人,所以针对她的政治反击开始了。掌握禁军的宦官集团在确保太子李豫的安全后,不顾唐肃宗李亨已经命在旦夕,带着人马直接冲入了长生殿中,张皇后一应人等尽数沦为阶下囚,作为太子的李豫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大唐帝国的权柄。

就是在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里,唐肃宗李亨听闻人马嘈杂,厮杀声疾,又看到凶神恶煞的宦官们将张皇后等一众近侍从身边拖走诛杀,忧惧和恐慌成为了压倒李亨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夜他便气绝而亡。

时上在长生殿,使者逼后下殿,并左右数十人幽于后宫,宦官宫人皆惊骇逃散。丁卯,上崩。辅国等杀后并系及兖王僴。——《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

在那个喋血的宫廷政变之夜,没有人在意过李亨的所想所感,所有人都在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任凭病重的李亨在惊惶中孤独死去。

五十二年的人生走过,细想起来,贵为九五至尊的李亨似乎一天都未曾有过半点欢愉,被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猜忌,又先后被两任奸相构陷几近身死(李林甫、杨国忠),最后在因老婆张皇后引起的政变中被活活吓死,这就是被嫌弃的唐肃宗李亨的一生。

李亨从前还不叫李亨,他有过不少曾用名,如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等等,而李亨这个名字是他在三十四岁那年才确定下来的。

和他的名字一样,李亨的人生也充满了寻常人难以承受之变故,明明是天潢贵胄,却反不如寻常人家的儿女过得顺心随意。

如今再提起唐肃宗李亨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人都只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具体其人其事却无从说起。

因为李亨留给后世的存在感并不高,怪只怪他的父亲唐玄宗太出名,以至于为父亲李隆基擦干安史之乱这个“臭屁股”的李亨倒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如果翻开李亨的人生履历,我们会发现这是位似乎从出生开始便是一个错的倒霉蛋,但同样这也是位每个巨大不幸中都透露着巨大幸运的好运星。

李亨出生那年是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而就在一年前,唐中宗李显被妻女(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本想效法婆婆武则天临朝称制的韦皇后并没有美梦成真,反而被太平公主(唐中宗李显亲妹)和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唐睿宗之子)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一举扫清韦氏集团,大唐政权也顺利交接给了唐中宗李显之弟——唐睿宗李旦的手中。

但韦氏集团的全面肃清就意味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合作基础消失了,而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无论是在政治手段还是权术谋略上,都超出韦后太多。

所以当太平公主站到李隆基对立面的时候,李隆基所面对的压力有多大便可想而知了。

作为大唐最通透的皇帝——唐睿宗李旦就像是个吉祥物般从不多言,一切政务尽数交给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来决断,但李隆基不甘心被姑姑掣肘,太平公主也忌惮侄子的英明神武,这对姑侄俩便开始了明争暗斗。

而就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到关键时刻的时候,李亨小生命的出现反而成为了李隆基的一块心病。

景云初年的李隆基无论是在手段和资本上都是无法与太平公主相抗衡的,为了不让自己被找到任何可以用来攻击的把柄,李隆基在听到良媛杨氏怀孕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暗中让心腹张说找来药物堕胎,甚至自己躲在暗室中亲自煎熬堕胎药,准备亲手送走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让李亨顺利降生,但李隆基对于这个“大难不死”的儿子似乎自始至终都有着难以说清的隔阂感。

后时方娠,太子密谓张说曰: “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密令说怀去胎药而入。太子于曲室躬自煮药,醺然似寐,梦神人覆鼎。既寤如梦,如是者三。太子异之,告说。说曰: “天命也,无宜他虑。” ——《旧唐书·后妃下》

大难不死是李亨人生的第一次确幸。

随着父亲李隆基彻底扳倒太平公主,成为大唐帝国真正的掌舵人后,大概率情况下,李亨会以富贵王爷的身份过完一生。但世事难料,很快李亨便被动以一种残忍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确幸。

在这里不得不分析一下李亨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物性格:

后世人在这位开创开元盛世,同时也导致安史之乱的开元天子的时候,心情都很复杂,更有人会开玩笑说:

李隆基如果死得早一点,一定会成为不亚于唐太宗李世民般的千古一帝。

所以如今提起李隆基的时候,基本的评论基调就是——这是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帝王,前期英明圣武,后期醉生梦死。

但大概是因为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缘故,李隆基对于权力的掌控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任何威胁到他皇权的人物都只有死路一条,他的亲姑姑太平公主是如此,他的儿子也是如此!

这就不得不提到发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一日杀三王”事件了。

李隆基的儿子很多,但真正被他考虑在立储人选范围内的儿子则少之又少,只有最为年长的几位皇子被李隆基认真考量过,这些皇子分别是长子李琮、次子李瑛和三子李亨。

作为李隆基排在最前面的三位皇子,长子李琮最先被排除出局,因为他曾在打猎时被野兽抓破了脸,不具备统御四海九州的巍巍圣颜。

外貌协会的李隆基曾一度考虑过长子立储,但最终还是过不了心里的坎,李琮也因此得以远离政治迫害,富贵悠游一生,死后还被三弟李亨追谥为皇帝,过了一把皇帝的瘾。

次子李瑛是李隆基正式册封的第一个东宫太子,大唐开元三年(715年)成为帝国储君的李瑛其实过得很艰难,因为他有个权力欲极强的父亲,更有个极得宠且生儿子很多的后妈——武惠妃。

武惠妃是李隆基第一个宠冠后宫的女人,也是杨贵妃之前唯一能让李隆基为之流连的后宫妃子。

李隆基很喜欢武惠妃,如果不是武惠妃的出身很尴尬的话,李隆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皇后宝座赐给她。

其实武惠妃出身很高,她姓“武”,武则天的武。从血缘上来看,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但因为父亲早逝的缘故,武惠妃从小便被武则天养在膝下。

李隆基对于奶奶武则天的心情很复杂,大唐的文武百官也对那个独一无二的女皇时代心有余悸,所以身为武氏后人的武惠妃是不可能成为大唐皇后的,但事实上武惠妃在后宫中的待遇与皇后无异。

生了四子三女的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仗着玄宗对自己的恩宠和对太子李瑛的猜忌,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迫害。

当时的朝政还有名相张九龄匡正,所以李瑛稳坐了二十二年东宫储君。但随着张九龄被李林甫构陷远谪,再也没有人替李瑛遮风挡雨,更没有人替唐玄宗李隆基理清思路,于是在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一场莫名其妙的太子造反案发生了。

武惠妃先以“宫中有贼”为名,将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位年长皇子诓入后宫,然后又跑去李隆基处哭诉太子与二王谋反,本就疑心病重的李隆基没有听亲生儿子们辩白,先是将他们废为庶人,而后不久在同日流放途中的驿站赐死。

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瑶、琚皆好学,有才识,死不以罪,人皆惜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一日之内杀了三个亲生儿子,其中一位是曾经的东宫太子,另外两位也是史书上有明文记载的贤王,李隆基的冷血无情可见一斑。

大哥毁容,二哥被杀,一直默默无闻的李亨就这么战战兢兢地坐上了东宫储君的位置,这一呆就是十八年,直到那个让盛唐黯然失色的“安史之乱”爆发。

做李隆基的太子,其危险程度仅次于做武则天的太子。

十八年的储君生活让本就谨小慎微的李亨变得更加敏感和胆怯,他小心翼翼地侍奉着身体健硕的父亲,还得在两任宰相的刻意针对下努力活着,这导致精神压力巨大的李亨未到中年就白发丛生,让铁石心肠的李隆基都为之心生恻隐。

李亨性格谦和,且侍上纯孝,通俗点来说:这是个一看就很老实,没有坏心眼的好孩子。

这样的老实孩子很对李隆基的胃口,再加上老大出局,老二被杀,已经成为实际长子的李亨便成了大唐储君的不二人选。(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

但天宝年间的两个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却对这位帝国的未来陛下各种看不顺眼,极欲除之而后快。

首先是李林甫。李林甫从来都没有在李亨的身上下过赌注,他中意的储君人选一直都是武惠妃之子李琩。所以当李亨正式被册立太子后,李林甫开始了鸡蛋里挑骨头,各种制造牵连要将李亨拖下水的骚操作。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韦坚案”和“杜有邻案”了。

其实这两个案件都不复杂,无非是刚好犯事的两个人都是李亨妾室的娘家人,而倒霉蛋李亨只是被早就要对他下手的李林甫强行关联了而已。

这两件事最终因为唐玄宗的信任,没有将李亨牵连其中,但吓破了胆的李亨先后主动提出要和自己的枕边人“韦妃”、“杜良娣”离婚,任凭这两位常伴左右的女子漂泊无依,任凭她们身后的家族因李林甫的政治迫害而家破人亡。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李亨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心寒,但身在当时的处境之下,李亨极力撇清关系,做到独善其身,这是他无奈且唯一能做的事情。

好在李林甫没能熬得过李亨,这位与安禄山沆瀣一气,逼走开元最后名相张九龄的一代奸相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年)病故,随之上台的杨国忠虽然也对李亨横眉冷对,时不时地搞事情,但终归再也无法撼动李亨的储君之位。

天宝年间的大唐随处都弥漫着熟透腐坏的气息,李隆基得到了心爱的杨贵妃后,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心扑在温柔乡,直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禄山的叛军来得很快,负责守备的唐军败的速度也很快。短短半年的时间,潼关便被攻破,帝都长安危如累卵。

夺命奔逃的李隆基带着一众宗室公卿艰难行进,直至走到马嵬驿——那个让太子李亨终于挺直腰板做自己的命定之地。

马嵬驿之变是唐玄宗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重大打击,行至马嵬驿的众将士早已人疲马乏,眼见国破家亡,生死难料,君臣伦理纲常在这一刻终于分崩离析,将士们对奸相杨国忠的愤怒瞬间到达了极点。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马嵬驿之变的主要策划者是三个人:负责保护李隆基安全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太子李亨和他的心腹太监李辅国。马嵬驿之变的结果大家也耳熟能详:杨国忠在乱军之中被杀,杨贵妃被逼缢杀,香消玉殒。

不过,马嵬驿之变的史料记载中有两个细节很值得玩味:

①在马嵬驿之变发生的时候,陈玄礼准备兵变的消息首先传到了李辅国的耳中,李辅国告知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亨,但李亨给出的反应是“太子未决”。

李亨在犹豫,他并没有很爽快地答应陈玄礼,反而是以一种“我不会明着跟你们一起干,但是我也不会去告发你们”的态度,静观事态的发展。

②唐玄宗在得知杨国忠被乱军杀死后,并没有怪罪,反而是好生宽慰兵士。但在得知兵士们要求杀了杨贵妃后,先是“倚杖倾首而立”,然后艰难为杨贵妃辩白: “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这些史料记载都完美复刻了李隆基当时不愿杀杨贵妃的心情,但在以陈玄礼为代表的扈从将士们“兵谏”的强硬行为下不得不屈从。而作为东宫储君的李亨却自始至终没有发一言,仿佛在这场兵变中的参与度是0。

可后世人提到马嵬驿之变的时候,几乎都将李亨与陈玄礼捆绑在一起,认为李亨就是这场兵变的幕后策划者。

随着杨国忠死,杨贵妃陨,李亨顺理成章与李隆基分开,在沿途百姓和随军将士们的衷心拥戴下,一直以来以“谨小慎微”安身立命的李亨终于彻底摆脱了父亲李隆基的阴影,他在灵武顺应民意继位,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八位皇帝。

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李亨在继位后便迅速开始了他的戡乱大业。

不过,李亨的戡乱和他的高祖父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是真刀真枪自己上阵杀敌,李亨则充满了水分,只能靠着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谋士名将们出谋划策,浴血厮杀。

而更尴尬的是,为了避免将领拥兵自重,李亨派出了丝毫不懂兵法韬略的太监鱼朝恩做监军, “外行指挥内行”的愚蠢做法直接导致多少个本该胜利的重大战果功败垂成。

李亨终其一生也未能彻底将安史之乱彻底平息,他甚至在无意之中让“太监掌军”这一遗祸后世的毒瘤彻底生长起来,并使得后世唐帝多少人都沦为了太监集团的傀儡人。

李亨的人生总是让人“哑然失笑”:

没当皇帝前,被父亲李隆基打压,被两任宰相针对;

当了皇帝后,朝堂上纵容宦官玩弄军权,后宫里又被张皇后吃得死死的,诗圣杜甫曾以一句“张后不乐上为忙”直接捅破了李亨惧内的秘密。

李亨惧内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张皇后讨厌太上皇李隆基,所以九五至尊的李亨便不敢去见自己的父亲,只能偷偷思念到泪如雨下。

端午日,帝召见山人李唐,帝方拥幼女,顾唐曰: “我念之,无怪也。”唐曰: “太上皇今日亦当念陛下。”帝泫然涕下,而内制於后,卒不敢谒西宫。——《新唐书·列传二》

憋屈、窝囊、愤懑,这些情绪并没有因为李亨成为天下共主后消失,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压抑,这直接导致他年方过五十便久病缠绵,完全没有遗传他父亲李隆基七十八岁的长寿基因。

其实再健康的人生活在李亨的人生故事里,也会变得五脏郁结,疑神疑鬼,最后在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下身体彻底被病魔摧垮。

让人唏嘘的是,即便是到了死的那天夜里,李亨也未能得到半点安宁,弥留之际的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枕边人——张皇后被自己的心腹程元振等人生生拖走。

没有人在意龙床上的李亨是生是死,凶神恶煞的士兵见人就抓,哭喊声响彻在本该禁卫森严的宫殿内。

就是在这样的忧惧恐慌中,李亨吐出了最后一口气,这位永远活在猜忌、打压、牵制中的皇帝陛下终于结束了他被嫌弃的一生。

相关文章